產(chǎn)品詳情
TD603-1型標準瀝青比重瓶
一、產(chǎn)品簡介:
TD603-1型瀝青比重瓶是滄州泰鼎恒業(yè)試驗儀器有限公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JTG E20-2011《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(guī)程》中T0603-2011《瀝青密度與相對密度試驗》規(guī)定的要求專業(yè)設(shè)計制造的。
該產(chǎn)品使用比重瓶測定瀝青材料的密度與相對密度。非特殊要求,本方法宜在試驗溫度25℃及15℃下測定瀝青密度與相對密度。
注:對液體石油瀝青,也可以采用適宜的液體比重計測定密度或相對密度。
二、技術(shù)參數(shù)
容積:20-30ml
質(zhì)量≤40g
重量:50g
三、使用方法
1準備工作
1.1用洗液、水、蒸餾水先后仔細洗滌比重瓶,然后烘干稱其質(zhì)量(m1),準確至1mg。
1.2將盛有冷卻蒸餾水的燒杯浸入恒溫水槽中保溫,在燒杯中插入溫度計,水的深度必須通過比重瓶頂部40mm以上。
1.3使恒溫水槽及燒杯中的蒸餾水達至規(guī)定的試驗溫度±0.1℃。
2比重瓶水值的測定步驟
2.1將比重瓶及瓶塞放入恒溫水槽中,燒杯底浸沒水中的深度應(yīng)不少于100mm,燒杯口露出水面,并用夾具將其固牢。
2.2待燒杯中水溫再次達至規(guī)定溫度后并保溫30min后,將瓶塞塞入瓶口,使多余的水由瓶塞上的毛細孔中擠出。比重瓶內(nèi)不得有氣泡。
2.3將燒杯從水槽中取出,再從燒杯中取出比重瓶,立即用干凈軟布將瓶塞頂部擦拭一次,再迅速擦干比重瓶外面的水分,稱其質(zhì)量(m2),準確至1mg。注意瓶塞頂部只能擦拭一次,即使由于膨脹瓶塞上有小水滴也不能再擦拭。
2.4以m2—m1作為試驗溫度時比重瓶的水值。
注:比重瓶的水值應(yīng)經(jīng)常校正,一般每年至少進行一次。
3液體瀝青試樣的試驗步驟
3.1將試樣過篩(0.6mm)后注入干燥比重瓶中至滿,注意不要混入氣泡。
3.2將盛有試樣的比重瓶及瓶塞移入恒溫水槽(測定溫度±0.1℃)內(nèi)盛有水的燒杯中,水面應(yīng)在瓶口下約40mm,注意勿使水浸入瓶內(nèi)。
3.3從燒杯內(nèi)的水溫達到要求的溫度后起算保溫30min后,將瓶塞塞上,使多余的試樣由瓶塞的毛細孔中擠出細用蘸有三氯乙022-23771268
烯的棉花擦凈孔口擠出的試樣,并注意保持孔中充滿試樣。
3.4從水中取出比重瓶,立即用干凈軟布仔細地擦去瓶外的水分或粘附的試樣(注意不得再擦孔口)后,稱其質(zhì)量(m3),準確至3位小數(shù)。
4粘稠瀝青試樣的試驗步驟
4.1按本規(guī)程T0602方法準備瀝青試樣,瀝青的加熱溫度不高于估計軟化點以上100℃(石油瀝青或聚合物改性瀝青),仔細注入比重瓶中,約至2/3高度。不得使試樣粘附瓶口或上方瓶壁,并防止混入氣泡。
4.2取出盛有試樣的比重瓶,移入干燥器中,在室溫下冷卻不少于1h,連同瓶塞稱其質(zhì)量(m4),準確至3位小數(shù)。
4.3將盛有蒸餾水的燒杯放入已達到試驗溫度的恒溫水槽中,然后呢將稱量后盛有試樣的比重瓶放入燒杯中(瓶塞也放入燒杯中),等燒杯中的水溫達到規(guī)定溫度后保溫30min,使比重瓶中氣泡上升到水面,待確認比重瓶已恒溫且無氣泡后,再比重瓶的瓶塞塞緊,使多余的水從塞孔中溢出,此時應(yīng)注意不得滯入氣泡。
4.4取出比重瓶,按前述方法迅速揩干瓶外水分后稱其質(zhì)量(m5),準確至3位小數(shù)。
5固體瀝青試樣的試驗步驟
5.1試驗前,如試樣表面潮濕,可用干燥、清潔的環(huán)境下自然吹干,或置50℃烘箱中烘干。
5.2將50g~100g試樣打碎,過0.6mm及2.36mm篩。0.6mm~2.36mm的粉碎試樣不少于5g放入清潔、干燥的比重瓶中,塞緊瓶塞后稱其質(zhì)量(m6),準確至3位小數(shù)。
5.3取下瓶塞,將恒溫水槽內(nèi)燒杯中的蒸餾水注入比重瓶,水面高于試樣約10mm,同時加入幾滴表面活性劑溶液(如1%洗衣粉、洗滌靈),并搖動比重瓶使大部分試樣沉入水底,必須使試樣顆粒表面上附氣泡逸出。搖動時勿使試樣搖出瓶外。
5.4取下瓶塞,將盛有試樣和蒸餾水的比重瓶置真空干燥箱(器)中抽真空,逐漸達到真空度(98kPa)(735mmHg)不少于15min。如比重瓶試樣表面仍有氣泡,可再加幾滴表面活性劑溶液,搖動后再抽真空。必須時,可反復(fù)幾次操作,直至無氣泡為止。
注:抽真空不宜過快,防止樣品帶出比重瓶。
5.5將保溫燒杯中的蒸餾水再注入比重瓶中至滿,輕輕的塞好瓶塞,再將帶塞的比重瓶放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,并塞緊瓶塞。
5.6將有比重瓶的盛水燒杯再置恒溫水槽(試驗溫度±0.1℃)中保持至少30min后,取出比重瓶,迅速揩干瓶外水分后稱其質(zhì)量(m7),準確至3位小數(shù)。